呼和浩特机场航空安全保卫部人才库纪实
国际空港信息网2013年8月12日消息:“新增航线助力旺季生产”、“单日运输起降架次创历史新高”,一条条简讯直白的告诉我们旺季生产保障战已经打响。2013年7月19日,呼和浩特机场保障运输起降已经达到去年8月中旬高峰值的258架次,提前23天突破了单日运输起降架次历史最高纪录。随着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旺季安全保障任务也越来越严峻,在2012年旺季保障过程中,航空安全保卫部出动补班人员达千余人次。那么在2013年呢?保障形式更严峻、异常天气更多,航班数量骤增、过检旅客数量翻倍,很多人会问航空安全保卫部怎么应对!
“出库了吗?”在安检现场大家常这么互相询问。“库”就是“后备人才库”,这个概念现在在航空安全保卫部很流行。为适应呼和浩特机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航空安全保卫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员工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在总结了2012年旺季保障经验之后,航空安全保卫部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制定了部门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先后相应建立4个管理岗位、1个专业技术岗位、5个操作岗位后备人才库。依然是严峻的旺季保障形势,但是,航空安全保卫部将以崭新姿态迎接旺季生产任务。
建“库”源头——航空安全保卫部梯队建设
航空安全保卫部机构改革至今,一直秉承梯队人才建设的原则,即所有新进人员都是从基础工作做起,不培养不放入安检重点岗位。所谓人才梯队建设就是用消防战斗员补充监护岗位,监护岗位补充护卫岗位,监护岗位和护卫岗位补充到安检人身岗位,人身岗位向操机岗位竞岗。
面对旅客吞吐量飞速发展,航班起降架次速增的形势,经过了2012年旺季生产保障任务的洗礼和锻炼之后,航空安全保卫部在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上,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在生产旺季,部门员工补班再补班才能完成保障任务,但是之后呢,进入部门的疲乏期,员工的懈怠期,更主要的是来年的保障任务会更艰巨,同一岗位人员不足,补班需要的人在哪?借调吗?志愿者吗?这些能持久吗?用着能放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自己部门不断培养新人、储备各岗位后备人员,打造能站门、能操机,能灭火、能监护、能操作廊桥的多方位员工队伍,才能更顺畅的保障旺季生产,打下安全这场攻坚战。
为此在2013年年初,航空安全保卫部下发1号文件《航空安全保卫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操作岗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培养有潜质的管理人才,建立管理岗位后备人才库;为储备安检设备维修岗位人才,建立技术岗位后备人才库;为保障机场运输生产安全有序,建立操作岗位后备人才库,具体包括飞机监护岗位后备人才库、人身检查岗位后备人才库和操机岗位后备人才库,后又根据部门工作需要建立了运控岗位和廊桥操作岗位后备人才库。此举创新了员工管理办法,开拓了员工培养新渠道,打开了培养、竞岗方便之门,为员工提供了便捷的晋升通道。
考核竞岗——培养锻炼-放单出库一条龙
2月28日,第一批管理岗位后备人员名单、岗位、工作要求确定。3月1日,后备人员脱离原一线岗位,到实习岗位报道。管理岗位后备人员在生产淡季到航空安全保卫部综合管理室、质量控制室等部门进行培养锻炼。进入生产旺季或者根据工作需要,后备人才仍回原部门工作。
3月初,第一批人身检查岗位和操机岗位后备人员入库,共61人。截至7月初,6个月的时间,航空安全保卫部共举组织人身检查岗位和操机岗位入库考试各2次。截止6月底,出库操机员32人、人身检查员61人。
4月下旬,航空安全保卫部接收36名劳务派遣新员工,经过2个月的军训、学习和培养,在6月份全部进入监护岗位工作。原有的46名监护人员和26名护卫人员通过竞岗考试进入操作岗位人才库,成为人身检查岗位和操机岗位的后备人才。
2013年4月,呼和浩特机场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原机电信息保障部的登机桥运行保障部划归航空安全保卫部,呼和浩特机场现共有廊桥13条,进入旺季后日航班保障200架次以上,13条廊桥满负荷运转,但是廊桥操作持证人员只有16人,同一名操作员常常同时保障多个航班,工作压力骤增。登机桥操作员紧缺成为航空安全保卫部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一尘不变不是航空安全保卫部的工作作风,在其他岗位人才库尝试初见成效之后,廊桥操作员后备人才库也开始建立。21名人员参加选拔,通过理论考试和面试,最终由10人进入廊桥操作岗位后备人才库。因为后备人员不能脱岗培训,所以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和廊桥老师傅学技能,加班加点的培训、练习,模拟操作,互相给对方查看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注意事项是否记牢。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和培训,10人全部通过了廊桥撤桥的放单考试。
航空安全保卫部在2月就开始为今年旺季保障工作所需的安检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储备,但是面对今年航班密度大、异常天气多、航班高峰多、持续时间长等旺季保障新情况,航空安全保卫部的人才储备还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航空安全保卫部计划在旺季生产保障结束后继续进行安检重点岗位人员储备,提前进行员工培养工作,为明年的旺季保障工作做准备。
在生产考验中总结和前进,持续人员培养输出工作
航空安全保卫部现有工作人员419人,接近呼和浩特机场公司职工总数的一半,其中80后职工占到80%以上,近两年的时间90后民航院校的毕业生更为安检注入了更年轻的血液,如何培养和发展这支庞大的负责一线安全生产的年轻队伍,不仅是航空安全保卫部关心的问题,也是呼和浩特机场公司关注的话题。航空安全保卫部经理胡志坚曾在安保会议上说过,后备人才储备和培养是个立体工程,集团公司在各级管理人员后备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作为安全运行的一线部门,需要管理者在基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培养上大胆尝试和创新,这样才能让集团人才培养工作有肥沃的土壤支撑,让人才强企的口号落地。
航空安全保卫部领导班子希望将航空安全保卫部变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不仅是在部门内部培养优秀的安检专业技能人员和管理者,更能为呼和浩特机场、支线机场、乃至集团公司培养管理人员、安检高技能人才。一年的时间,航空安全保卫部先后向巴盟、二连浩特、阿拉善等支线机场输送三批人员,其中管理人员达到5人,安检专业技能人员20余人次,通过帮助工作、挂职锻炼、任职交流等方式在各机场开展工作;向呼和浩特机场公司和集团公司输出帮助工作人员10余人次;为集团成员机场选送管制员后备人员2人。
航空安全保卫部人才储备库的概念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其宗旨始终是为年轻员工打开全面的晋升通道,为企业人员培养建设工作注入了活力,改变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幅面较窄的培养模式,改变操作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互不联系的岗位变动套路,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部门人才储备计划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安全工作中做到“闲时养兵、练兵,忙时用兵、靠兵”。这样不仅在生产旺季实现“有人可用、有人能用”,还培养了“懂多种业务、懂安全管理”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员工成才、企业成长”的双赢局面。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